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渤海黄河口(潮下带、底质泥质砂),黄海南部(水深78 m、底质泥质砂)。
形态特征 体长45 mm,体宽(含疣足)1.5 mm,具60—70个刚节。
口前叶为长、宽近等的三角形,前缘平直,后端变窄缩入第2刚节。无眼。具2对触手,前对位于口前叶前缘且前伸,后对位于口前叶腹面前两侧。口前叶后部两侧各具1个乳突状的项器(图266 A)。
翻吻具22对分叉的端乳突,22纵排亚端乳突(每排乳突从大到小约4—7个),无中背乳突(图266 A)。
疣足双叶型。内须始于第8—9刚节,最初为指状突起,约第15刚节开始为镰刀状、且向外弯曲、两侧还具宽的叶状膜,至体后部又为指状、叶状膜消失。
第8刚节疣足,背足的前足刺叶为中央稍凹的半圆形叶,足刺叶(末端具足刺外伸的尖)和后足刺叶等大为半圆形且稍大于前足刺叶;腹足的前足刺叶为稍具凹的钝截形、短于依次增大且均为半圆形的足刺叶和后足刺叶;内须小指状,约与背须等大;背须位于内须基部,腹须位于腹足基部,均为小指状(图266 B—C)。
体中部第30刚节疣足,背足的前足刺叶仍为半圆形,小于半圆形且等大的足刺叶(末端具足刺外伸的尖)和后足刺叶;腹足的前足刺叶仍为钝截形,小于等长的圆锥形足刺叶和半圆形的后足刺叶;内须镰刀状向外弯,其两侧具宽的叶状膜;背须为锥状;腹须位于腹足的基部,细指状(图266 D—E)。
A.体前部背面观(示翻吻);B.第8刚节疣足前面观;C.第8刚节疣足后面观;D.第30刚节疣足前面观;E.第30刚节疣足后面观;F.体后部刚节疣足前面观。
体后部疣足,背、腹足之间距变宽,背、腹足的前足刺叶和足刺叶均为圆锥状,前足刺叶短于足刺叶,其后足刺叶不明显;内须、背须和腹须均为小指状(图266 F)。
具刚毛2种。横纹(梯形)毛状刚毛位于前足刺叶上,小刺毛状刚毛位于背、腹后足刺叶上,无竖琴状刚毛。
形态特征 体长45 mm,体宽(含疣足)1.5 mm,具60—70个刚节。
口前叶为长、宽近等的三角形,前缘平直,后端变窄缩入第2刚节。无眼。具2对触手,前对位于口前叶前缘且前伸,后对位于口前叶腹面前两侧。口前叶后部两侧各具1个乳突状的项器(图266 A)。
翻吻具22对分叉的端乳突,22纵排亚端乳突(每排乳突从大到小约4—7个),无中背乳突(图266 A)。
疣足双叶型。内须始于第8—9刚节,最初为指状突起,约第15刚节开始为镰刀状、且向外弯曲、两侧还具宽的叶状膜,至体后部又为指状、叶状膜消失。
第8刚节疣足,背足的前足刺叶为中央稍凹的半圆形叶,足刺叶(末端具足刺外伸的尖)和后足刺叶等大为半圆形且稍大于前足刺叶;腹足的前足刺叶为稍具凹的钝截形、短于依次增大且均为半圆形的足刺叶和后足刺叶;内须小指状,约与背须等大;背须位于内须基部,腹须位于腹足基部,均为小指状(图266 B—C)。
体中部第30刚节疣足,背足的前足刺叶仍为半圆形,小于半圆形且等大的足刺叶(末端具足刺外伸的尖)和后足刺叶;腹足的前足刺叶仍为钝截形,小于等长的圆锥形足刺叶和半圆形的后足刺叶;内须镰刀状向外弯,其两侧具宽的叶状膜;背须为锥状;腹须位于腹足的基部,细指状(图266 D—E)。
A.体前部背面观(示翻吻);B.第8刚节疣足前面观;C.第8刚节疣足后面观;D.第30刚节疣足前面观;E.第30刚节疣足后面观;F.体后部刚节疣足前面观。
体后部疣足,背、腹足之间距变宽,背、腹足的前足刺叶和足刺叶均为圆锥状,前足刺叶短于足刺叶,其后足刺叶不明显;内须、背须和腹须均为小指状(图266 F)。
具刚毛2种。横纹(梯形)毛状刚毛位于前足刺叶上,小刺毛状刚毛位于背、腹后足刺叶上,无竖琴状刚毛。
国外分布
日本(本州北部和南部),日本海,越南,泰国,澳大利亚(昆士兰),新西兰,美国(阿拉斯加到加州、新英格兰),爱尔兰,挪威,瑞典,地中海,南非。
国内分布